单位:大众报业集团 摘 要:打造“网红记者”已成为诸多媒体机构加速融合、全面转型的重要举措,欧博abg但在体制机制、内容创新等方面仍有瓶颈。成立媒体MCN机构提供了一条打造“网红记者”的创新路径,但仍需要在市场化方面寻求突破,打造内容生产、管理机制、商业拓展方面的全链条闭环,达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媒体融合助力、破题。 关键词:媒体融合;网红记者;商业闭环;MCN 2023年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为自媒体设定了13条“红线”,意在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回望过去十年,自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话语权的垄断,倒逼传统媒体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自媒体快速适应新技术新形势,在人格塑造、品牌打造、创意激发、商业开发上走得更彻底,也为抢占移动互联网舆论主阵地的传统媒体提供了经验借鉴。尤其是打造“网红记者”,成为诸多媒体机构加速融合、全面转型的重要举措。再对照目前对自媒体施以重典的政策大环境,此消彼长,互联网平台需要更多媒体优质安全的内容供给,打造“网红记者”无疑会有更大的挖潜空间。 打造“网红记者”系统化加速 让记者编辑走到台前,让媒体更加人格化,较早尝试的是区域纸媒。先有南方报业集团在2016年启动“南方名记培育工程”,后有齐鲁晚报让记者入驻齐鲁壹点客户端,既链接了用户又打造了记者品牌。近两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俨然认同“网红记者”对内容传播的带动,重点包装的几名主持人被大众津津乐道。于主流媒体而言,打造IP化的“网红记者”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媒体纠结的早已不是应不应该打造,而是如何更快更好地打造。 近年来,短视频的爆发为媒体带来了新的契机:有些媒体不再拘泥于设立记者工作室或融媒体工作室,而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进一步探索,试水MCN运营。这一时期,相比纸媒,广电媒体的劲头更足,并很快在短视频赛道上立住脚。先是2018年7月,长沙广电成立中广天择传媒MCN,聚合各级广电的账号组成“千号一网”入驻短视频平台,后者提供流量和贴片广告扶持。同年7月,成都广电启动“云上新视听”项目,做IP孵化、视听内容生产等业务,账号“云上深夜快递”屡屡在头条直播媒体号中排名靠前。2019年12月,山东广电与抖音合作,推出MCN机构Lighting TV;黑龙江广电与贝壳视频牵手建设“龙视频”,欧博官网利用头部MCN的运营经验和商业化能力共同孵化账号。到2021年,根据《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1)》,全国有28家广电媒体成立了38家MCN机构。 展开全文
广电有视频基因,转型MCN水到渠成。与此同时,没有路径依赖、天然接受小屏生态的纸媒在MCN探索方面也行动迅速。2020年11月,巴彦淖尔日报社快手MCN揭牌,成为全国首个党报快手MCN机构;2021年4月,济南“新黄河MCN”上线,重点孵化记者、新闻评论员、新闻类专家等;2021年7月,十堰日报社“武当π”MCN机构上线…… 时至今日,在融媒创新的背景下,媒体MCN大有可为。主流媒体应该持续将打造“网红记者”作为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标配,延展打造“网红栏目”“网红直播”等,为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驱动力。 主流媒体打造“网红”的困境 有专业的内容判断、制作能力以及公信力加持,媒体打造“网红”相比一般商业公司有更高的起点,可以较快实现业务的冷启动。但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要想取得内容传播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仍有不少瓶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内容创作上有路径依赖。主流媒体逐渐接受了网言网语,但在创意、“造梗”等方面与“网红”仍存在差距。一方面,刻在骨子里的精英化表达让媒体的诸多内容曲高和寡,与平台调性不搭;另一方面,一味迎合受众的“网红”式表达,也不符合媒体作为公共传播机构的定位。此外,部分广电媒体一时难以摒弃“长视频+大屏幕”的表达方式,将节目简单拆条、剪辑后上传到短视频平台,时长、风格等均与平台传播规律抵牾,与受众也有明显的距离感。如何找准内容定位,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是媒体内容生产首先要克服的难题。 第二,激励机制存在体制束缚。“网红记者”的个人IP是媒体的核心资产,但他们是媒体单位的员工,其商业价值不是由短视频平台来兑现的,仅依靠单位工资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提高。这也导致不少“网红记者”在商业价值高于工资收入时就想自立门户,原单位无强力手段与其绑定,终了就只留给媒体一个僵尸账号。不仅如此,打造“网红”还意味着整个内容生产方式及流程的再造,涉及团队的全新搭建和不同工种的衔接配合,以实现从创意、脚本、制作到运营、变现的完整闭环,但媒体内部人员身份和劳务关系复杂,团队如何同工同酬并建立市场化的考核机制,是稳定团队、促使内容生产走向正循环的关键。 除此之外,目前“网红记者”的赚钱效应还不明显,不足以支撑单位的“钱袋子”,甚至有些媒体都还没跑通路径。比如,有的媒体打造了高流量的账号,但只有内容输出,不见经济效益;有的媒体摸索到了盈利方向,但不管是流量还是收益都不稳定、不持续,继而导致在加大投入上缺乏底气和信心。总之,这个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已是“红海”,媒体想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观念、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重构。 市场化驱动形成商业闭环 打造“网红记者”,内容是起点,人是核心,有了持续稳定流量的内容供给,才能形成传播力、品牌力的基本盘,继而争取到更大程度的融合转型。 一是要在内容上专注。美食、时尚、美妆等生活分享领域商业价值高,但由于进入门槛低,自媒体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先发优势,且同质化严重,并不利于媒体在这片“红海”杀出重围。探索娱乐、搞笑等内容方向,又容易弱化媒体公共传播的属性。立足自身定位和优势,在教育、房产、健康等泛知识领域发力,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而综合性新闻账号虽然容易积累粉丝、获得传播声量,但变现潜力较差。 二是要在账号上去中心化。打造“网红记者”一定程度上需要淡化其职业身份,并根据其特质建立人设,以展现更强的亲和力。不过,人的因素最不可控,媒体应避免被头部记者的流量裹挟,以免头部出走或塌房造成流量反噬。因此,要源源不断地从内部挖掘,孵化更多的腰部“网红”,建立健康的“网红”生态。当然,面对“网红记者”出走,除了靠市场化的经纪约束,媒体也无须过度担忧,这本质上是人才和机构的双向奔赴。 三是要在机制上市场化。不管是组织架构、管理机制还是薪酬体系,媒体都有必要为“网红孵化”和“红人运营”做出机制革新准备。当前,很多广电集团都成立了子公司,运作方式与市场化公司无异,保证记者、主持人、合作伙伴在与广电的合作中权责清晰、利益共享,实现快速响应和迭代,尤其是便于签约外部达人,为内容生产持续造血。 四是要在商业上全开发。机制创新上有多大突破,往往取决于商业开发有多成功。“网红记者”的变现方式从广告、电商、直播打赏,可以延伸到知识付费、IP授权、平台补贴、政府业务等方方面面,但需要专业的商务团队跟进。即便转化最直接的直播电商也需要供应链团队支持,并附加投流和直播间运营,这要求媒体广告团队能够根据内容和流量逻辑不断拓展营销边界。比如,河南广电旗下的大象MCN不仅主攻食品类目直播,还签约成为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商,另外还积极投标政府合作项目,签约“三农”达人做乡村振兴带货。 结 语 有融合转型移动优先的要求,有收入下滑、影响力减弱的倒逼,更有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反衬,“网红记者”打造极具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媒体需恪守社会效益优先,再放大流量形成收益。媒体固然有体制机制束缚,但创新内容生产、重构运行机制,仍有机会形成全链路闭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媒体融合助力、破题。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3年8月号 来源: 全媒体探索 热文回顾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路上”,才有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全媒体时代 新闻小白进化记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 温报集团欧华联合时报:发挥华文媒体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1个人1年间,216篇报道, 一位年轻女记者的黔边黔中行 《浙江日报》变宽了 做有温度的时代记录者!基层融媒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 学会“跑”在新闻前面: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去年34个热搜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钱江晚报微博运营的三大“流量密码” 传媒评论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