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4日新媒体专电 “我是战地记者”,这句话是光荣,是传统,是很多新闻人的梦想。这个世界的硝烟从未散尽,所以和平、尊严才如此真实、珍贵。为此,新华社一代又一代年轻记者奔赴战场,记录新闻,书写历史。 谁的青春不是战场,而我们的青春在战地。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高路 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 任耶路撒冷分社记者 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 任加沙分社记者 “战地经历让我对生命、死亡、和平这些抽象词汇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和更深刻的思索,逐渐在感性和理性中找到平衡。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成为一名历史记录者。” 【叙利亚】 车宏亮 2015年11月至今 任大马士革分社首席记者 “有人问,大好青春待在叙利亚,会不会后悔。我想,这是人生难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将来回想起这段有枪炮声、硝烟的日子,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美好的一切,在感恩中生活。” 杨臻 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 任大马士革分社记者 “有位战地记者曾说,‘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尽可能将战争的真相如实告诉世界、告诉后人,这是我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刘阳 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 任大马士革分社记者、负责人 “国家陷入内战多年,叙利亚人无疑是可怜的,他们缺水、缺电、缺食品,甚至要付出生命。但最悲哀的是,他们完全丧失了决定自己乃至国家命运走向的权利,沦为大国角力的棋子。正因为此,我在叙利亚看到了绝望,也更深刻地理解到,若无民族独立、富强,个人福祉无从谈起。” 【伊拉克】 陈序 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 任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 “家之不家百姓难,国之不国百姓苦。 我的同龄人们都享受着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繁荣昌盛带来的美好生活,伊拉克人民的苦难生活对他们来说遥远而陌生,将这里的真相传向神州大地是我的责任。” 刘万利 2015年12月到2017年3月 任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 “在中东地区工作六年半,目睹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内乱无法自拔,深感和平来之不易。 只有国家统一、强大,百姓才能安稳生活。” 尚乐 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 任巴格达分社记者 “有炸弹在几百米外开花的震颤,有清真寺晨吟暮祷的宁静;有战壕里士兵的决绝,有逃亡路上难民的无助;有节日里欢聚一堂的喧闹,有独自对镜子唱歌的寂寞;有和当地朋友大块吃肉的豪气,有数着根数吃面条的‘拮据’…… 最重要的,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前辈们传授的战地生存诀窍,也是战地生活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阿富汗】 代贺 2016年7月至今 任喀布尔分社首席记者 “一名记者,始终被人记住的应该是他(她)的作品,比起那些作品里的人,记者是渺小的,而作品里的人和故事才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的,因此我很珍惜在战地锻炼的机会。” 林晶 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 任喀布尔分社记者 “说实话,我不喜欢被叫做‘战地玫瑰’,因为深知在战争和冲突的残酷碾压下,任何高尚、尊严和美好都无法独善其身。感谢新华社给过我这样一番体验,很热血、很青春,至今无怨无悔。” 陈杉 2012年12月至 2015年3月 任喀布尔分社负责人、首席记者 “每个国家不只有一面,战地也不是只有硝烟。 能有机会在阿富汗将青春兑换成人生的积淀,于我是一件幸事。” 【埃及】 许杨 2013年3月到2015年4月任中东总分社记者 “中东两年让我真切体会到了和平稳定的可贵,革命的激情和战斗的热血背后,是无数平民破碎的人生。一个国家的发展脉络自应有它的规律,水到渠成远比波澜壮阔更符合人民的利益。” 【利比亚】 张远 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 任的黎波里分社记者 “西方国家给利比亚带来“民主”后,人们便用枪、炮在“自由”的世界里庆祝。见证这个国家从非洲人均GDP第一,堕落到军阀混战、经济崩溃,深感一个民族应该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应亦步亦趋。” 我们是真相,我们是声音,我们永远在一线。 这个青年节,向所有的战地记者致敬!向所有身处一线的同行致敬!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