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官网-欧博官方网址-会员登入

中国记者节,把镜头对准部队基层新闻舆论骨干

时间:2024-11-01 19:4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 次
“兵记者”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在基层部队,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或冲锋在演训场前沿,或穿梭在营区各个角落,他们的武器不仅仅是钢枪、火炮,还有相机、电脑,以及常常亮到深夜的台灯——他们就是被称为“兵记者”的基层新闻舆论骨干。 没有新闻记者的正式“头衔”,却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尝遍新闻记者的酸甜

“兵记者”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在基层部队,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或冲锋在演训场前沿,或穿梭在营区各个角落,他们的武器不仅仅是钢枪、火炮,还有相机、电脑,以及常常亮到深夜的台灯——他们就是被称为“兵记者”的基层新闻舆论骨干。

没有新闻记者的正式“头衔”,却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尝遍新闻记者的酸甜苦辣。他们用文字和镜头定格动人瞬间,为诸多战友的军旅生涯留下难忘记忆。

——编 者

战鹰逐月

■王国栋

【人物名片】徐成成,空军某试训基地中士,2020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巴丹吉林大漠深处,一轮圆月洒下皎洁的光华。午夜零点,北风呼啸,空军某试训基地中士徐成成不禁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地将脖子缩进迷彩大衣里。再过几分钟,跨昼夜飞行即将开始。此刻,他固定好三脚架,视线透过取景器,落在不远处的跑道上。

两个小时前,徐成成跟随任务车辆进场。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航油的气味,徐成成感觉自己仿佛身处硝烟弥漫的战场。停机坪上,战鹰威武列阵,机翼在月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机务官兵或立于梯上,或伏在机翼下,就着手电筒的光线,为战机做出征前最后的“体检”,各种保障车辆有序地来回穿梭,光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火热的练兵画卷。

为了更好地记录机务官兵工作时的动人瞬间,徐成成顶着寒风奔走在一架架战机之间,不时地调整参数、构图,用冻得发僵的手指按下快门……

零点一刻,随着塔台一声指令,战鹰腾空而起,巨大的轰鸣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飞机航行灯与助航灯在夜幕中编织出斑斓的彩带。霎时,数架战机喷着尾焰刺破夜空,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徐成成快速调整光圈和焦距,高速连拍,将明月高悬、战鹰为伴的精彩画面完美定格。

清晨,伴随着点点星光,巨大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战机降低高度、着陆、减速、抛伞……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随着最后一架战机平稳着陆,一场跨昼夜训练圆满结束。

回到营区整理照片时,徐成成想为每张照片起个标题。“这张照片就叫‘战鹰逐月’吧!”身边的战友指着那张明月与战鹰同框的照片说。徐成成有些出神地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战鹰追逐月亮,而他也一直在追逐自己的梦想。

虽然曾为无法驾机翱翔长空而感到遗憾,但那个清晨,当徐成成第一次登上运输机执行任务时,他的心被窗外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和灿烂的朝霞深深吸引着,“蓝天梦”瞬间被点亮。他举起相机,迎着镜头里耀眼的阳光,拍下了俯瞰山河的壮美景象。

也就是从那时起,作为连队文书的徐成成,每次任务都申请全程参加,用镜头聚焦任务一线,记录战友们练兵备战的火热情怀。每次当他把照片展示在连队电子屏上时,战友们都会围过来,在屏幕上寻找自己的身影。“快看!原来我工作时的样子这么帅!”“成成,下次多给我拍点特写,我要编一个写真集!”“这张照片可以做手机壁纸,我想要高清原图……”

时光流淌,徐成成相机里的照片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热爱这里的一切——蓝天、战鹰和这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

“好的图片有生命力、有传播力、更有战斗力,我想把这些精彩瞬间留住,这就是我选择当报道员的初心。”说这句话时,徐成成的眼里闪着光彩。

雪山回音

■杜中林

【人物名片】李江,南疆军区某工兵团中士,荣立三等功1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1次,2020年被团表彰为“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

车队宛如银蛇,吃力地盘旋在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路上。随着海拔不断攀升,驾驶室里仅存的一丝暖意,也逐渐被寒风吹散。高悬在半空的太阳努力放射着光芒,射在雪地上,又反射进战士们的眼睛里。

下了达坂,车队停在山脚下简单休整,“兵记者”李江趁机拿出纸笔,准备采访他下篇稿件的主人公——驰骋天路的驾驶员姚爱鹏。

当李江踏着积雪向姚爱鹏走去时,姚爱鹏露出抱歉的微笑。他瞥了一眼身边的车轮,示意自己必须要抓紧时间检修车辆。李江将纸笔放在一边,跟姚爱鹏一起跪在车轮旁边,一边帮他检修车辆,一边见缝插针地聊了起来。

还没聊几句,冷风卷着雪花从山间吹来。姚爱鹏缩了缩脖子,裹紧大衣,手上的工作丝毫没有停顿。李江不再说话,视线越过姚爱鹏那双冻得发紫的手,望向他身后被雪埋了一半的车辙印……

跟随车队采访回来后,李江坐在电脑前思绪万千,眼前再一次浮现出高原官兵紫棠色的脸颊、皲裂的嘴唇和冻得发僵的双手。“驾驶员姚爱鹏跪在雪地里赤手检修车辆的场景,正是普通边防军人日常工作的缩影,应该被真实记录下来。”想到这,李江胸口涌动着一股热流,冰冷的手指敲打在键盘上。

窗外,星星低垂在漆黑的夜空中,山谷间的冷风狠狠拍打着窗户。李江起身瞥了一眼窗外,路灯下哨兵正在换哨。尽管寒风呼啸,但从站在哨位上的那一刻起,每一位哨兵都精神抖擞,肃然挺立,宛如一尊雕像。

这一幕似曾相识。去年,李江跟随单位先遣分队上高原驻训。一路上,他看到很多新兵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头痛欲裂、上吐下泻。可是在接到天黑前搭设完宿营帐篷的命令时,所有新兵立刻斗志昂扬,跟着班长投入到工作中。此时,忙碌成为这群年轻士兵克服高原反应的一剂“良药”。

合上电脑,天际泛白,该上哨了。穿好大衣,戴紧棉帽,李江顺着路灯向哨位走去。站上哨位,刮了一夜的风渐渐停了,一轮红日缓缓升起,为雪山镀上一层金光。

那晚,李江坐在电脑前写了整整一夜。他将采访路上的所见所闻,浓缩成一行行饱含深情的文字。不久后,文章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团里的新兵把报纸寄给远方的家人,老兵则把报纸默默珍藏在柜子里。

有战友专门跑来告诉他:“大伙儿在体能训练时,听到播音员朗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全身充满力量,跑步都不那么费力了。”一位在高原坚守了15年的老兵,拉着李江的手哽咽了:“在高原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做的事既平凡又伟大,你的文章让大家知道了在雪域高原,有很多默默奉献青春却无怨无悔的戍边战士。”

看着老兵激动的样子,那一刻,李江相信,这就是他在无数个深夜敲击键盘留下的最美回音。

光阴余温

■李江辉 于童

【人物名片】周凯威,新疆军区某团中士,荣立三等功1次,2020年被新疆军区表彰为“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

一块小小的5T移动硬盘里,装满了周凯威两年来拍摄的12万多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留下了战友们成长的足迹,也储存着每一寸光阴的温度。

面前的电脑荧屏闪烁着,壁纸是他拍摄的照片。漫天繁星的夜晚,不远处的雪山白得刺眼——这是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那天夜里,他站在营帐外的星空下,将零下20摄氏度的“高原之夜”永久定格。

与“高原之夜”的“边关冷”相反,他的另一张入围了今年全国摄影艺术展的得意之作《出鞘》,则流露出边防军人的炙热情怀。在戈壁滩上的实弹射击场,一名战士站在火炮旁,炮弹发射的瞬间,火光震天,巨大的冲击在这名战士身边扬起一阵烟尘。

“这张照片的‘温度’实在太高了!”以至于每当周凯威翻看这张照片时,仿佛都能闻到一股头发和眉毛被烧焦的味道……

两年前,从士官学校毕业后,周凯威重新回到边防一线,成为团里的电影放映员。工作之余,他喜欢给战友们拍照。在他眼中,单调的冰雪天地,每一帧都是无尽的宝库。

“他很会拍照,无论是‘金戈铁马战火烧’,还是‘一家团圆把营绕’,他的作品总能引起官兵的共鸣,让人拍手叫好。”在连长张道鑫眼中,周凯威的摄影作品极富感染力。

“部队里,可拍摄的题材很多,我最喜欢拍的还是‘家庭秀’。相比离别,我更喜欢看到战友和亲人相聚。”大多数情况下,战友们陪伴妻儿的时光很短暂,周凯威希望能用手中的相机,将这一温馨瞬间定格下来,成为永远的美好回忆。

去年4月,营区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但春天的气息,随着足球场上空飞舞的风筝已经来到。在落日的余晖里,四级军士长李勇勇将女儿李诗蕊扛在肩头,右手牵着风筝,左臂抱紧女儿双腿,脚下不断加快步伐。和煦的风拂过父女俩的面颊,也托着风筝向着天空更远处飞去。欢笑声一阵阵响起,漫天绯红的晚霞为此刻的幸福更增添了几分暖意。

周凯威立刻俯下身来,用相机迅速捕捉了这一画面。回到办公室,他对图片进行了一番编辑,并配了一首小诗:自从有了你/爸爸每天都在“放风筝”/盼望你乘风破浪/盼望你笑容绚烂/但/爸爸太爱你/怕把线拉得太紧/又怕风把线扯断。

这些温馨的画面,带着家人心连心的温度,进入了一个个风雪边关的梦乡。熄灯号吹响,帐篷外的雪山仿若都陷入了沉睡,整个驻训地寂静无声,只有远处哨位上的灯光,随着风的摆动忽明忽暗。

长夜漫漫,周凯威起身伸了伸懒腰,走向帐篷角落里的煤炉,用火钳夹上几块煤炭。而后,他又回到电脑前,接着处理当天拍摄的照片,火热的心又渐渐澎湃起来……

浪尖撷影

■于纯浩

【人物名片】张东杰,海军某防险救生支队四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1次。

直升机低空盘旋,掀起卷卷浪涛;救援艇疾驰搜索,犁开道道白浪……南海深处,一场紧张的海上联合搜救正在上演。不远处的救援母船上,张东杰手持摄像机,正通过取景器注视着战场态势。

在作战中心待了整整3天,油料监测专业出身的张东杰才厘清整场救援的操作流程和关键时间节点,并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分镜头,印刻在脑海中。烈日径直向大海倾泻着热量,蒸腾的水汽自海面一路升向甲板,灼得张东杰双目酸胀。他眯起眼睛,快速调整光圈以适应光线变化。在接下来的某一瞬间,潜水员将协助“失事人员”出水、登机,这个关键性画面他不能错过。

不负众望,直升机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奋力抵御着船体摇晃与空中乱流,安稳地停驻在母船飞行甲板上。“失事人员”顺利脱险,被转至医疗舱进行进一步“医治”,张东杰穿插跑动,紧随其后。选准机位、控制焦距、变换景别,一场成功的联合搜救被他手中的摄像机完美收录。

夕阳敛去光华,逐渐隐没在海天之间。战舰调转航向,褪下金色外衣,海面归于宁静。就餐铃音响起,不同更次的舰员从舱室涌出,围在通廊电子屏幕前,将舰艇狭窄的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快看,这个身影就是我!作业的时候我先在水下判断流向,顺着水流一下就搜到目标了!”“转运时间还可以缩短,担架队应该再提前一些备便。”“母船和直升机的沟通十分关键,应该再增加保底的通信手段。”屏幕上正在播放自己采集的战斗画面,战友们关于协同配合、战法改进的激烈讨论声,在通道里如涟漪般荡漾开来,张东杰如释重负,一种满足感洋溢在心头。

几年前,由于编制体制调整,张东杰告别老单位,来到位于南海之滨的某防险救生支队,成为一名油料化验员。起初,张东杰并不清楚新单位的使命任务,对自己的专业和定位也感到迷茫。第一次随船参与援潜救生实兵演练,张东杰被潜水员们口口相传的“共产党员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的战斗精神所感染和激励,决心要发挥自身特长,将战友们向死而生、向险逆行的事迹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在现场,他的镜头意外捕捉到这样的一幕——演练尾声,潜水员结束水下救援,护送潜艇艇员浮出水面游向母船。刚刚迈出潜水梯,踏上甲板,还未来得及卸去沉重的装具,潜水员就被“脱险”的艇员激动地拉住:“出艇时周围一片黑暗,我们不知道该去哪儿,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你们潜下来,真的就像绝处逢生,感觉有救了!”

营救画面后来在新闻中播出,深深地触动了很多观众。一名潜水员的妻子专门给张东杰发送了一段信息:“入伍近20年,他对部队的工作一直守口如瓶。谢谢你拍下这段画面,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丈夫,更让我坚定了今生的选择。”

险情来临,紧急备航,张东杰又一次挎上设备奔向战位。熹微的天光漫射在码头,映照出朦胧朝晖中战士们忙碌的身影,即将出征的水手正在唤醒心爱的战舰。张东杰也仿佛受到召唤,举起镜头对准前方。

(摄影:周凯威 王东方 蒙喜洋 刘卫 王原 图片制作:孙鑫)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1-15 00:11 最后登录:2024-11-15 00:1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