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师怀斯曼说,流动的画面之所以成为作品是观众参与的结果。我理解的“观众参与”是,要让观众心理过程和节目展示过程合拍,让观众感受到“真、信、有感” 采访场景“热腾腾” 什么是“热腾腾”?就好比刚出锅的菜,连盘子都裹着热气,香味四溢,就算没有吃到嘴里,也觉得唇齿留香。所以,这“热腾腾”的第一现场尤其重要。在《我与总书记议国是》中,我们拍摄的第一现场在人民大会堂外的台阶上。代表们刚刚结束和总书记共议国是,激动、兴奋、光荣。在台阶上,恰恰能捕捉到这样真实的情绪。“太幸福了”“太紧张了”……那时那刻的“场”,让采访代表的声音、表情,甚至手势都能还原出观众未见、但可想象的审议场面,代表在第一现场的第一表述,更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位人大代表履职的神圣。
还有一个拍摄的细节。代表们一走出人民大会堂,我们就连上几级台阶,从楼梯上迎过去。虽然只是一个三秒的动作,但是在画面呈现上,这种“迎”,增强了动势,既能加强“第一现场”的真实感,又能给代表传递出观众“迫不及待”想听的心理暗示。 互动现场“热腾腾” 在此次《我与总书记议国是》节目中,场外互动是亮点。特别是在报道总书记去四川团这期节目中,场外的互动点选在悬崖村。如何让悬崖村的群众对总书记的关切真实地回应、生动地表达心声?是我们前期团队记者攻克的难点。 还有一个采访背景。总书记去四川团的当天下午,根据策划调度,地方台很快去悬崖村采访了村党支部书记和几个村民。但是素材后回传,同事们发现,采访对象的同期空洞、高调、表决心,像是“背书”,不像“说话”。把一个本来真实地反馈,弄得跟假的一样。这怎么办?后来,同事们提出了“自拍”的创意。去掉摄像机和话筒的外界介入,让村民自己对着手机说想说的话。看上去,只是从“大屏”换成了“小屏”,但对于采访对象而言,却是从“给别人说”到“给自己说”。没有陌生的元素介入,村民在自己习惯的表达场中说话,出来的效果朴素、有趣。而这个细节,更成为整期节目的亮点。 采访提问“热腾腾” 在采访代表前,策划老师们分享了提问的思路。基本上以“现场描述”“总书记观点”“代表如何理解”“代表的观点” “代表怎样落实”等几个方面进行的。那么在这个框架下,针对每个代表的提问方式又各不相同。我自己的体会,还是小切口进入。 我的采访对象几乎都来自最基层,比如天梯村党支部书记、电力维修班班长、油田工人等等。他们很少有面对镜头的经历,再加上不太会说普通话,所以难免拘谨、紧张。此类情况我通常在采访之前,要做好两个准备。第一个准备是提前一天跟代表沟通,要弄清楚他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几天来的体会。第二个准备是摸底,摸清楚代表的职业、年龄、所提建议,以及前几次会议中关注的方向。这两个准备相互结合后,琢磨出“小切口”的问题,从代表熟悉的工作入手,以小见大,层层展开。 当然,在面对特别健谈的采访对象时,“小切口”提问还能让对方观点更鲜明、表述更加集中。在最后一期《我与总书记议国是》节目中,全国人大代表阿不都热克甫・吐木尼牙孜的采访给全篇收尾。他说:“总书记到我们新疆团,就是给新疆的2300万人加油来了。”还原这段的采访过程,提问是这样展开的:为什么您说今天比结婚还高兴……除了民族团结,总书记还有哪些话让您印象深刻……为什么说是鼓劲?怎么鼓劲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