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次采访是否成功的因素很多,采访前都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如何说服别人接受你的采访?如何设计新闻信息模块?采访过程及结束都应注意哪些问题?各位新记者、准新闻人,如果能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弄懂吃透并执行到位,相信你的采访技能定会有很大提升! 文|李希光 教授、学者,著有《转型中的新闻学》,《政府发言人15讲》,《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2期,特此感谢! 一、好记者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包括三方面: (1)对采访事件的好奇。这会让采访对象认定你的企图是纯正的,你是来搜集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而不是来寻找与事件无关的内容爆料,或者来对采访对象进行道德审判的。 (2)对采访人物的好奇。这种好奇是一种真正想要了解采访人物的故事、想法的意愿。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好奇,让采访对象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而更愿意袒露自己心里的想法。 (3)从受众角度的好奇。采访的最终目的是写成一篇新闻稿件、制作出一期广播、电视节目。记者需要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什么内容是受众想要知道的,最后形成的产品要满足受众(合理)的好奇心。 2、确定采访目的 报道新闻事件时,如果你已经有了具体的选题,并思考出报道方向,那么确定采访目的就像准备一桌饭菜,你需要知道你有什么原料,还需要什么原料,你从哪里可以获得你需要的原料。换句话说,就是要知道你需要什么信息(事实性的?分析性的?还是评论性的?)以及从什么地方、什么人那里可以获得最准确、最权威的相应信息。在这一个环节中,是否有具体明确的新闻要点(中心提要)和能否有具体明确的采访目的紧密相联。 有一些事件,你无法在报道前做好充分的策划,例如一次突发事件等。这就需要你在事件发生时就同时思考如何报道。如果你报道的是硬新闻,那么采访目的就会相对简单——你要搜集的是新闻的六要素。但如果你想以不同的角度报道,除了充分观察外,你还可以对事件中的某个重要人物或权威人士进行探索式的采访。这种采访的目的是帮助你获得报道思路,你可以从较大的范围开始询问,一旦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领域,就缩小包围圈,深入询问。探索式采访后,你对报道方向就应该有了一定的思路,下面的采访目的也就会更明确。 报道人物、特别是知名人士时,应尽可能做好前期调研。这可以帮助你选取独特的报道角度,节省采访对象的时间。前期调研应包括:了解该人物的生平、经历等;查找其他媒体对该人物的报道。前期调研中,你还可以先采访一两个该人物的家人、朋友、同事等,这也有助于你发现没有被报道过的角度。但要注意,他们的话有可能会限制你的思维和报道框架。有了具体的采访目的,再去拜访你要报道的人物,一方面会让对方觉得接受采访不是在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会消除对方疑虑,认为你是来挖掘绯闻的。 策划报道和确定采访目的能够让你避免采访无关紧要的人、问无关紧要的问题,同时也能让采访对象更安心地回答你的问题。有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不总是一开始就明显地摆在你面前,而是在采访、观察、文献调研中慢慢显露出来。因此,采访前和采访中还要保持着灵活的态度,一旦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细节、更好的报道角度,要敢于舍弃已有的报道框架。 展开全文
3、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就像上台演出之前的练习一样,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它决定了采访最终是否成功。采访前的准备可以帮助记者:(1)如果没有做好采访准备,记者容易紧张、忘记要问什么问题、被无关的事物吸引注意力等。(2)把握采访大局。准备一方面可以让记者深入了解话题,另一方面可以让记者了解采访对象。这两方面的知识都能让记者更从容地应对采访。(3)提出好问题。准备工作的重头戏就是问题的设计。有了好问题,才有可能有好回答,才有可能获得记者报道需要的回答。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较少来源于记者临场发挥(即使是临场发挥的好问题也多是在充分准备后想到的),更多来源于采访前的准备。 当然,花多长时间准备以及怎么准备决定于报道内容和采访对象对于报道的重要性。报道内容越是复杂,或者采访对象越是重要,准备就越要充分。同时,随着你采访经验的不断丰富,你对采访的准备也会越来越顺手。因此,只要时间允许,采访前一定进行准备,这会让你从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 4、控制采访局面 采访对象说的越多,记者获得的线索、事实、引语就越丰富。因此在许多采访中,记者都乐意做一个倾听者,把说话权交给采访对象,希望对方有什么说什么。同时,一个好的采访者会时时控制采访的方向和发展,让采访为最终的报道服务。记者控制采访局面有很多方法。 例如,记者可以精心地设定问题,让采访对象的回答与问题相关;记者还可以进行追问,让采访对象解释不清楚、不明确的内容;记者还可以适时地打断采访对象,把扯远的话题拉回到主题上,等等。保证记者能够控制采访局面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在采访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这包括:明确采访的目的,了解相关的事件和人物,了解采访对象,设计问题,预测回答等。如果记者在采访前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到了,记者就能把握采访方向。 记者需明白采访对象是帮助记者理解新闻、完成报道任务的人,因此记者要通过采访与采访对象建立一种和谐、融洽、信任的氛围,诱惑采访对象坦诚、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故事和真心话。在采访前,记者需要调正自己的态度,做到: (1)审视自己是不是带着固有成见、偏见看待采访对象。即使对方是十恶不赦的战争罪犯,记者也要把对方当作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只有这样,采访对象才不会对记者设防,说出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 (2)审视自己是不是把对方当作平等的人看待。一些人会不自觉地用对儿童说话的口吻对残疾人、智力障碍者、老年人等讲话。记者需要首先假设对方是可以和你平等交流的成年人,不可居高临下。只有这种方法行不通的时候,再尝试其他交流方式。 (3)策划采访中的倾听。特别提醒自己什么地方需要重点倾听。 (4)思考如何能让采访变得像一次聊天,而不是审问犯人。 (5) 如果是首次见面的采访对象,记者还要考虑如何打破僵局,让双方迅速进入采访状态。 此外,记者还要计划一下在正式采访开始前,如何向采访对象说明你的采访目的、报道时会提及对方姓名等事项。 二、如何说服别人接受你的采访? 有的采访对象会欣然接受采访申请,但多数采访对象会对你保持警惕、怀疑。下面是一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顺利地争取到采访机会。 (1)首先明白他人没有义务必须接受你的采访。因此明确采访目的,进行背景调查,给对方一个充分的理由接受你的采访。 (2)如果可能,尽早联系采访对象。这可以给你足够的时间说服对方接受采访,也可以让你为采访提前进行准备。 (3)提出采访要求时,自报家门、姓名、为什么要采访、采访需要多长时间,让采访对象有心理或物质准备。如果对方要求提供材料,你要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一些组织机构提供采访申请表格和相应的申请程序,找到该组织接待媒体的出口,按照程序办事。提出采访要求时,最好不提“采访”两个字,因为“采访”容易让人紧张、厌恶。尽量根据实际情况说明采访原因。如:“我希望能听您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和目前的调查结果”。 (4)提出采访要求时,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心理需求。这就等于把采访从“我记者需要什么”变成“这次采访能满足采访对象什么需求”。例如,适当地恭维对方,让对方开口说话。但注意不要变成拍马屁,否则会让对方怀疑你的动机。与其说“您是这方面的泰斗”不如说“您刚刚发表的论文,对大爆炸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更能打动对方。有时,采访对象需要一定的刺激才会回应,例如你说:“某院士认为您之前说病人死亡不是医疗事故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就很可能让本来不想接受采访的人开口。判断采访对象有什么心理需求一方面需要经验智慧,另一方面需要采访前就对事件、人物有充分了解。 (5)如果一次不成功,多尝试几次,或换不同的方式尝试。例如,第一次预约采访打电话被拒绝,那么下次去对方的工作地点再试试。如果对方能看见你的人,拒绝你的可能性也会降低。不过要注意,不要让对方感到你好像在纠缠他/她。打动对方还在于你给采访对象提供的理由和你的真诚。 三、如何设计新闻信息模块? 记者通过提问,从采访对象那里挖掘出信息。不同的报道内容、不同的报道角度、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及信息量也是不同的。设计采访内容时,可以按照采访目的,从“信息块”开始一步一步把信息块具体成一个个问题。设计“信息块”时,先从新闻六要素入手。 假设一家餐馆发生火灾,你要去采访餐馆老板,目的是报道火灾后的状况。从餐馆老板那里可能获得的“信息块”包括: (1)火灾时的状况; (2)火灾的原因; (3)餐馆员工、顾客目前的状况; (4)餐馆的损失; (5)餐馆火灾后的打算。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信息块”都包含有假设。只有认识到这些假设,才能对事情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才可能问出到位的问题。例如,如果火灾发生时,餐馆老板本人并不在现场,那么当记者问:请您介绍一下火灾时的状况,餐馆老板就有可能告诉记者他听说来的状况。这样事实就可能失真。因此,如果不确定,记者应该先问:火灾时您在哪里?涉及到原因时,记者要认识到一个事件发生,有表面原因和深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时原因可以分成多个层次。例如餐馆的火灾,表面原因可能是煤气炉爆炸,深入原因可能是厨师操作不当,以及煤气炉质量有问题。记者需要根据自己报道的角度,判断何时应该停止追究原因。 按照“信息块”来组织问题,可以避免遗漏重要问题,一次就获得所需的信息。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记者记忆要问的问题。准备时间短暂时,也是快速的思考方法。 从简单具体的问题开始,逐步深入。这让采访对象有一个热身、渐进的过程。此外,把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采访对象也会更乐意开口。所谓简单的问题,就是采访对象不需回忆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而难回答的问题就是采访对象需要思考、或克服心理障碍才能回答的问题。还用上面餐馆火灾的案例,简单的问题就是“火灾的状况”、“餐馆员工、顾客的状况”,而难一些的问题则是“火灾后的打算”,更难一些的是“损失了多少”以及“火灾的原因”。 采访经常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例如餐馆老板急着要去医院,只有10分钟采访时间,你可以把五个信息块提炼成五个问题,但这样获得的回答容易流于表面。更好的方式是准备问题时就判断什么是最重要的信息块,什么是采访对象最有权威回答的信息块。例如,根据你报道的角度,你确定了最重要的两个信息块是:餐馆员工和顾客的状况、火灾后的打算。那么如果时间有限,你就只针对这两个信息块提问。如果事先你就确定了采访的重点,那么你就知道何时应该跟进追问,何时应该放慢速度。 在设计重点内容的问题时,你还需要想到采访对象可能的回答,以及各种回答你该如何反应。遇到重点内容时,你首先应该专注倾听,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对方核实、解释,还可以让对方举例、讲个轶事,或做一个总结性的评论。此外,记者不可能完全预测采访对象会说出什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因此记者要随时准备,一旦采访中出现意料之外的重要问题,及时跟进和挖掘。 四、采访注意的几个问题 采访一开始,记者需要把一些“礼节性的事”先解决了。利用这个机会,记者可以营造一个和谐信任的采访氛围:首先感谢对方接受你的采访。不要把对方接受采访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再次解释你采访的目的:你是谁?你需要什么信息?为什么需要这些信息?如果对方很紧张,或者气氛很紧张,可以先聊两句不相干的事,如天气、最近的大事、或者利用对方所处环境中的一些细节作为引子,如采访对象办公桌上的摆饰、照片等。但要注意,有些人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闲聊上,而是希望尽快进入正题。要随机应变。 在采访中,记者还要控制谈话方向。采访前认真准备是记者控制局面的重要前提,记者必须事先就知道要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其他的采访技巧还有:设计好问题,让问题套出你需要的回答。如果采访对象的回答不全面,重新组织语言再问一遍。问题不要说的太复杂,表述越简单越好。不要一次提多个问题,一次问一个问题。新闻报道组成原料有:事实、轶事、例子、好引语。采访就是搜集这些原料。 如果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有专业名词、行话等,请对方解释得更清楚一些。给对方一定的反馈,如“我明白了”、“是这样的啊”等回应;或者“您所说的意思就是……”。注意,不要轻易表达你的态度立场,用反馈说明你是不是听懂对方的话。不要让提问成为显示你自己才华和口才的机会,提问的目的是让对方开口。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威胁,遇到重点内容一定追问。 如果采访中有敏感问题,确保这个问题合理,有问的正当理由,并留在最后问。尽量迂回地问,不要给采访对象施压。 尽量主动按时结束采访。如果对方还有话要说,可以拖延一会儿。但如果双方很尽兴,气氛营造得很好,而你希望在这种气氛中采访对象能再多说一些,不妨让对方说下去,直到自然结束。在采访结束阶段,记得:检查你的采访记录,核对事实性信息,简单总结一下采访的内容。问问对方是否有所遗漏,重要的信息是否都包括在内,对方是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有没有其他想法。如果采访中对方提出给你提供一些资料,一定索要这些资料。 如果提到一些你认为需要的文献,询问在哪里可以浏览。跟进采访中的线索,如其他可以采访的人,如何联系,是否可帮忙介绍等。如果之前没有交换名片,现在是最后的机会。确认哪个电话号码最方便联系对方,何时联系最好。提醒对方未来还有可能联系以便核实信息。问对方:“如果您有最新的消息,您是否可以给我打电话?”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你和采访对象没有分开,采访就一直在进行。一些有价值的话往往是在最后结束采访的时候说出来。有些记者甚至会故意拖延一下时间,貌似不经意地问一两个与前面采访无关,但却是采访真正目的的问题。这是利用采访对象放松下来的心情。我们不主张你这样诱导信源,但建议你直到离开,尽量要竖着耳朵听对方的话。最后,对采访对象给予你的帮助、付出的时间表示感谢。 采访结束后,不要拖延,最好当天就整理采访笔记、录音、以及你的思路。等到第二天,你就可能忘记一些重要细节,或辨认不出来昨天的笔迹。尽早整理采访笔记,你还可以知道自己完成报道还缺什么,或及时跟进采访中获得的线索。如果是完成了重要采访,此时你也可以开始动笔写作了。如果可能,在采访结束24小时内,给采访对象发一封电子邮件或一条短信,再次向对方表示感谢。这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如果下次你还需要采访他/她,也能更容易地获得采访机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