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林克在他的《日程生活中的悲剧性》一文中,提出了“静态戏剧”(Drama Statique)的理论:戏剧情节处在一个“一转而逝”的瞬间,对这个瞬间超越时空的描写与观察,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便不仅是生命中某一个激动不安的、稀有的顷刻——而是生命本身。 在这静止的一瞬,人物、情节都是沉默的、行动缓慢的,而当生命进入这样的宁静瞬间,更容易体现那些原本不易察觉的本质与真相。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正选作品《我心深处》 于1894年出版的《室内》(Interior),就是这样一部充分体现了梅特林克“静态戏剧”特征的作品。这是一部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家人安乐相聚,殊不知一件悲伤的事已经发生,一位外来者正在窗外凝视着这个和乐的家庭,不知如何向他们报告这一消息。这个平静安宁的家庭,即将迎来一场未知的命运…… 《室内》于1895年3月15日首次演出。2016年,灵感来自梅特林克这部早期剧作的英国消失点剧团《我心深处》,登上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1925年|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乔治·萧伯纳 活了94岁的长寿作家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是著名的英国戏剧家(事实上老人家是爱尔兰人啦〜),在他漫长而高产的一生中,据百度百科相关词条显示他一生总共完成了51个剧本,而维基百科则说总数超过60个。萧伯纳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代表作品有《皮格马利翁》、《圣女贞德》 。 Alan Lerner曾改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成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改编为好莱坞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2015年,萧伯纳的经典代表作《凡人与超人》由英国国家剧院制作,由托尼奖最佳男主角得主、曾获两次奥斯卡奖提名和三次金球奖提名的英国著名男演员拉尔夫·费因斯扮演主角杰克·坦纳。 但他更令人惊艳的旧作新演是2016年由伦敦唐马·仓库剧院艺术总监琼西·罗克(Josie Rourke)亲自执导的《圣女贞德》,在这部作品当中,不断旋转的舞台把小到只有252个座位唐马仓库剧院变身为一个世相观察站,世界政治经济风云的变化万千以及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交织在一起,令人惊心动魄。 唐马仓库剧院版《圣女贞德》 1934年|一个充满焦虑忧患的荒诞世界——路伊吉·皮兰德娄 路伊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是意大利小说家、戏剧家,也是早期的戏剧实验先行者,他的荒诞风格影响了后来的众多戏剧家,主要作品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 他喜欢选择怪诞的形式表现怪诞而荒唐的现实社会,不局限于传统的假定性手法,他不仅将观众引入真实的艺术世界,也让观众在这面镜子前看看自己究竟处于怎样的境地,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反思,以不断揭开“真相”。 在皮兰德娄眼中,整个社会都是不确定、千变万化的,并没有绝对的真相。2019年在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上,有一部来自都灵国家剧院的《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Così è (se vi pare)),就是皮兰德娄的作品。在这部戏中,丈夫认为岳母神经不正常,岳母却说女婿疯了。戏的高潮部分,妻子出场,按理说妻子应该能够揭开谜底了,但她的出现却似乎带来了更大谜团与混乱,最后只说,你们认为我是谁,我就是谁。 都灵国家剧院版《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 对皮兰德娄来说,他有自由在戏剧结构上完全颠覆传统,打破经典“三一律”,创造出符合其戏剧主题的结构形式。有些戏剧的结尾是完全开放的,不同于传统戏剧追求完美的结局,皮兰德娄的开放式结局是一种非理性的,这样的结局所产生的黑色幽默效果往往令人震惊。 1936年|一生坚持不懈地革新戏剧艺术——尤金·奥尼尔 尤金·奥尼尔(Eugene Gladstone O’Neill)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学习和继承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斯特林堡的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创作一系列题材多样,风格融合的美国戏剧,以一己之力推动了美国现代戏剧的发展。 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约翰·加斯纳教授称:“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院;在奥尼尔以后,美国才有了戏剧。”《20世纪文学词典》将他和布莱希特、皮兰德娄、辛格并称为“20世纪四大剧作家”。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悲悼》等。 王晓鹰导演的《安娜·克里斯蒂》2003年在北兵马司剧场上演 奥尼尔一生坚持不懈地革新戏剧艺术。他把戏剧从19世纪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现实生活中扎根、成长。他经历了美国现代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和两次世界大战,其作品中所描写的客观环境也都是人们在社会的牢笼里挣扎喘气,试图以物质繁荣与精神荒原的对比催醒人们反思。 在奥尼尔的剧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符号,这一点可与莎士比亚相媲美,所以有学者称奥尼尔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奥尼尔也是剧作作品在中国上演最多的剧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早期剧作家也深受他的影响,曹禺先生就是受到他的影响创作出了《原野》。 1957年|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阿尔贝·加缪 1957年,44岁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这一年的12月,他在瑞典的一所大学做了一场题为《艺术家及其时代》的演讲,他说:“面对时代,艺术家既不能弃之不顾也不能迷失其中……艺术的目的不在立法和统治,而首先在于理解。”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1936至1939年,他一开始在劳动剧院(Théatredu Travail),然后在团队剧院,改编并参演众多剧目,如马尔罗的《蔑视的时代》(Letemps dumépris)等。1945戏剧《卡里古拉》首次演出。 巴黎城市剧院剧团版《围城状态》 1947年,他的长篇小说《鼠疫》获法国批评奖,进一步确立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1949年12月,戏剧《正义者》(Justes)首次演出,1959年《鬼怪附身的人》上演。同时,加缪千方百计想实现一个渴望了许久的梦想:成立自己的剧团。次年,他因车祸而当场死亡,年仅47岁。 1969年|荒诞派戏剧的首席代表——萨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爱尔兰作家,他的创作领域主要有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这个倔强的爱尔兰剧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却并没有去参加颁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牛不牛? 1953年,因为《等待戈多》在巴黎连演300多场,贝克特凭此声震文坛。他一生的创作经历也以《等待戈多》的上演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道路。 贝克特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刺激了不止一代的作家和哲学家对自我和时代的审视与思索,从而使他们受惠。他一生最高的成就体现在他对荒诞派戏剧做出的贡献,正是因为他的一系列优秀剧作,使得荒诞派戏剧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壮大的文学流派跻身后现代主义阵营,也对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实验戏剧浪潮有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1991年版孟京辉导演作品《等待戈多》 1997年|他讽刺喜剧触动了一些势力的神经——达里奥·福 意大利剧作家、戏剧导演达里奥·福(Dario Fo)从小喜爱故乡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是个“说唱迷”,“因为他继承了中世纪喜剧演员的精神,贬斥权威,维护被压迫者的尊严”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学习戏剧布景设计出身的他,1958年和妻子共同创办了新舞台剧团。1970年,剧团因内部意见歧异而分裂后,他们又联络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同行,创立了戏剧公社。演剧团体巡回演出于工厂、公园、体育场等公共场所,他们的团址最初也就设在科来达大街的一处工棚内。 这一年,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的福,在黑手党横行的米兰写成了剧本《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在论及这出戏时说:“该剧主人公的荒谬行为使官僚们的谎言昭然若揭。 2017年在椎剧场版《开放夫妻》 他的政治讽刺剧和时事讽刺剧,虽然内容各异,但无一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采撷素材,无一不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直接做出反应。物价飞涨、堕胎自由、离婚法、官员爱贿、资本家对工作残酷剥削、黑社会同政权的勾结等,这些平民百姓最为敏感的问题,都被达里奥·福置于他的政治讽刺剧中,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讽刺之犀利,抨击之激烈,实为罕见。 2000年|真正的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华人——高行健 1987年底才去到法国巴黎并正式移民定居法国与妻子团聚的高行健,曾经于1981年-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编剧。1982年,他与铁路文工团编剧刘会远共同创作、林兆华导演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拉开了中国实验戏剧的大幕。 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 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但由于“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很快被禁演。1985年,《野人》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1988年在德国汉堡上演,1990年在香港上演,是最早“走出去”的中国当代戏剧作品之一。 1985年,《高行健戏剧集》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绝对信号》、《车站》、《独白》(独角戏)、《野人》,以及现代折子戏四篇:《模彷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 20世纪90年代期间,高行健同时以中文与法文创作。剧作如《生死界》、《夜游神》、《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等。2000年10月12日,高行健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因此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高行健追求的是纯粹的精神状态与野性的思维方式,他一直坚持:野性文化是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在现代作品的形式或是观念中,都存在着野性文化的影子。高行健一直希望这些“种子”在现代的作品中能够生存甚至繁衍。 2005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哈罗德·品特 2005年3月,著作等身的英国当代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突然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宣布,将中断戏剧创作,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政治事务。 10月10日,他在爱尔兰75岁生日的庆祝晚会结束后,摔了一大跤,头上缝了10多针。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在推迟一周的情况下,宣布该年度的文学奖授给品特,称他“在剧作中揭示出隐藏在日常闲谈之下的危机,强行进入受压抑的封闭空间”。由于健康的原因,品特没能去瑞典参加颁奖仪式并作演讲。他将事先录制好的演讲录像发过去,供人们在大屏幕上收听收看,演讲的题目是《艺术,真理与政治》。 品特的剧作创作大致被分为早、中、后3个时期。早期是荒诞派创作,中期是现实主义和回忆性的戏剧,如《情人》。这两段时期的作品都有哲学上思辨的意味。后期的创作政治倾向特别明显。他的作品喜剧与危险共生,轻松与恐惧俱存,嘻闹中透出严肃的人生意义思考,借喜剧般的对话与动作发挥展开。 他的代表作多到数不胜数,包括《送菜升降机》、《看门人》、《情人》、《生日晚会》、《归家》 、《归于尘土》等等。英国伦敦西区还有座专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剧院(原名喜剧剧院Comedy Theatre,2011年为纪念品特而改名),经常上演他的作品。 位于伦敦西区的哈罗德·品特剧院 2019年|从“骂观众”开始的剧作家——彼得·汉德克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是一位奥地利剧作家,更多中国文艺爱好者可能会知道他编剧的电影代表《柏林苍穹下》,事实上,汉德克是1966年发表剧作《骂观众》后开始受到欧洲文论界关注的。 《骂观众》是汉德克对传统戏剧的公开挑战,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到尾演示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这不是戏剧。这里不会重复已经发生的情节。这里只有一个接着一个的现在……这里的时间是你们的时间。这里的时间空间是你们的时间空间。”这种颠覆性的“说话剧”,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 1967年,汉德克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在欧洲获誉为“play of the Decade”,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016年,汉德克来到上海和嘉宾、读者交流 2006 年3 月18 日,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媒体群起而攻之,他的剧作演出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的海涅奖奖金。然而,汉德克无视这一切,依然我行我素,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人性的呼唤,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他因此而成为“这个所谓的世界”的另类。 受诺奖史上首位剧作家梅特林克启发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正选作品 《我心深处》即将来华 带着神秘的色彩,着重表现在日常生活平静的表象下命运的无常,《室内》于1895年3月15日首次演出。2016年,灵感来自梅特林克这部早期剧作的英国消失点剧团《我心深处》,登上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这个创建于1947年,人类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艺术节。 《我心深处》演出阵容强大,同时极具创意地运用了“画中画”的套层结构,展现了画框中不知情一家人的无声表演,画框外犹豫的报信人(亦可被视作月亮女神)则左右徘徊,而这种“套嵌”结构正是梅特林克早期戏剧中对空间处理的一大特点。 该剧一举囊括了2009年苏格兰戏剧评论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 & 最佳剧团的三项大奖,还拿下了2012布莱顿艺术节阿古斯天使大奖,英国卫报、英国先驱报、意大利晚邮报等众多世界媒体也一致对该剧给予五星好评。 现在,这部由诺贝尔文学奖延展至戏剧舞台的杰作,即将到访中国。来自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作品《我心深处》,由英国国家剧院、意大利那不勒斯戏剧节等众多世界一线艺术机构联合制作。 演出简介 冬日里最长的寒夜。玻璃窗内,温馨的房间,一群朋友正在聚餐。灯亮了,每个人都很开心。餐桌旁的对话开始,故事慢慢铺陈开来。欢笑、调情、玩笑、吃饭、跳舞……随着窗外一个陌生人的突然造访,悲伤不期而至…… 所获奖项 2009 苏格兰戏剧评论大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 & 最佳剧团 2012 布莱顿艺术节阿古斯天使大奖 媒体评论 海外媒体: 迷人的戏剧作品,感伤、有趣,同时挥洒着令人心碎的博爱观……弦外之音波涛暗涌,绝不亚于契诃夫的经典作品 ——《英国卫报》★★★★★ 一种华丽慵懒的神圣气氛,与舞台上被放大了的动作完美融合,最终呈现的是一幅大千世界苍凉百态的微缩图景 ——《英国先驱报》★★★★★ 幽默与忧伤并存,那些看似不重要小事的叠加,使得每个角色流露出哀伤和孤独。这部迷人的作品令人联想到契诃夫的短篇故事 ——《地铁报》★★★★★ 京沪双城 正在热卖!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正选剧目《我心深处》 关于人性的剧场作品 大千世界苍凉百态的微缩图景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正选剧目《我心深处》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Interiors 适宜年龄:12+ 演出时长:80分钟 北京站 时间 |2019/11/22-24 19:30 地点 |北京·隆福剧场 票价 |¥100/180/280/380/580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