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官网-欧博官方网址-会员登入

我国历史上最顶尖的十大谋士排行榜!孔明只排第八!

时间:2024-07-07 12:1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31 次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赵普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宋太祖赵匡胤的掌书记。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说道“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

赵普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宋太祖赵匡胤的掌书记。赵普的能力突出,言谈举止颇有智慧,逐渐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慢慢地成为了赵匡胤的幕僚。著名的“陈桥兵变”就是在赵普的指挥下进行的。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以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问赵普之策。赵普献计以杯酒释兵权,从而分化职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后来,赵普的政治才华逐渐显露出来,被升任为宰相。但官居宰相的赵普逐渐专制,并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被降职并调出军师。开宝九年十月,宋太祖驾崩,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不久,便封赵普为宰相帮助处理政事。后来,赵普又外调任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春,宋太宗攻打辽国,战事迁延,久未班师。赵普听闻,再三上奏宋太宗班师回京休养生息。宋太宗感念其功劳,又拜其为宰相,至此赵普三次为相,辅佐两代君王。

淳化三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说道“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宝庆二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

八、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建安十三年,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巧用激将法,劝孙权联刘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夺占荆州,平定荆南四郡。

建安十九年,刘备攻打成都,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诸葛亮留关羽留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溯江而上,攻克巴东,与刘备会师成都。刘璋被迫出城投降。诸葛亮受任为军师将军。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严刑峻法,有怨气的人很多。法正对诸葛亮援引汉高祖进关中后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宽容治理。而诸葛亮却认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认为如今形势与秦末不同,刘璋昏聩无能,自从他主政蜀地以来,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没有。蜀地的大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渐被大族的专擅所替代。所以我如今实行严刑峻法,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政治形势。

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汉延康元年,曹丕篡汉自立。群臣劝刘备登基为帝,是为蜀昭烈帝。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同年张飞被害。蜀章武元年,刘备亲率大军伐吴。二年刘备兵败夷陵,撤退至永安。至章武三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托付后事,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大小政事,刘禅皆依赖于诸葛亮。

蜀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十二月班师成都。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建兴四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七、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李斯

李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制度的实际设计者,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后来李斯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迅游时候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史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六、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范蠡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南阳五圣”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周敬王二十四年,吴越两国发生了槜李之战,吴王阖闾阵亡,从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二十六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为了实施灭吴战略“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使西施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勾践灭吴后,范蠡带了西施,悄悄出齐门,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迁其地,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他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逃得性命。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范蠡来到齐国后,努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的贤明能干被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司马迁评价他:“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就连苏轼也说:“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五、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齐僖公三十三年,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后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请鲍叔牙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不计前嫌,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后拜管仲为相,称为“仲父”。

管仲任齐相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值得一提的是,“尊王攘夷”政策使齐桓公的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管仲也被称为“华夏文明保护者”。

管鲍之交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司马迁这样评价管仲:“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四、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曾和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于是张仪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故意却对张仪不理不睬,用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招待他,并且当众羞辱张仪。张仪本以为苏秦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受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 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说:“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秦惠王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楚两国已经合纵,秦惠王不免有些担心。于是,秦惠王派张仪出使楚国游说楚怀王。张仪来到楚国后,楚怀王暗讽张仪“这是个偏僻之地,你大驾光临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张仪游说楚怀王如果和齐国断绝来往,秦愿意和楚结为兄弟,赠给楚土地六百里和美女,秦楚通婚,两方都能得到好处。楚王接受了张仪的游说,楚齐解除了盟约,并派人跟张仪去秦国要土地。齐国对楚国的不仁义非常愤怒,愿意和秦国邦交一起攻打楚国,最终楚国大败,又割让城池。

秦惠王贪心不足,想要楚国黔中一带,想用自己的土地来交换,楚王对张仪怀恨在心,愿意献给楚国黔中,但是要张仪交换。秦惠王不忍让张仪去楚国,张仪反倒自告奋勇到楚国。张仪来到楚国后,楚王打算杀了他解恨。楚王有一宠妃和靳尚的关系不错,靳尚和张仪又有交情。靳尚对郑袖说秦王要进贡美女给楚怀王,郑袖就会因而失宠。郑袖一听,一定要把张仪救出来让他回秦国,结果在楚怀王耳边把利害通通讲了一遍,楚怀王最终释放了张仪。

张仪并没没有直接回秦国,而是再次游说楚王,说两国和亲,永结邦交,最终楚怀王背离了合纵和秦国交好。张仪离开了楚国,开始游走在其他国家之间,用智慧和口才最终游说了韩王、齐王、燕王、赵王,各个国家之间奔走,最终诸侯国都愿意与秦交好。

张仪就这样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十四年,张仪返回秦国,还没走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害怕被杀死,于是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苏秦曾评价张仪:“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司马迁也评价他:“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三、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张良

张良,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册封为留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韩国的灭亡,使张良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张良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并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时常换乘座驾,秦始皇幸免于难,十分恼怒,下令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后来不了了之。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良尝间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後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张良本想投景驹,途中正好遇上刘邦。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决定跟从刘邦。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由于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后来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终于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

陈平曾评价张良:“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太史公司马迁评价他:“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二、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吴王阖闾三年,阖闾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阖闾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子胥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史记》:“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曹操评价孙子兵法:“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苏轼也说:“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一、王者不得则不兴——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商末周初人。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姜子牙在时机成熟时,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组成伐纣大军。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诗经·大雅·大明》里这样评价姜太公:“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孙武评价姜子牙“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4 04:12 最后登录:2024-12-24 04: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