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BG官网-欧博官方网址-会员登入

欧博abg庆祝记者节|我们永远在路上庆祝记者节|我们永远在路上

时间:2024-05-22 19:58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1 次
我们的名字,叫记者。我们的使命,是记着。我们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在街头一角,在田间一隅,问人问事、刨根究底;我们永远保持着奔跑的姿态,不畏狂风、无惧暴雨,记录伟大,也书写平凡。新闻永远在路上,我们永远在路上,初心不改、使命不怠。我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抒怀。我们将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响亮,把宿迁...

图片

我们的名字,欧博abg叫记者。我们的使命,是记着。

我们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在街头一角,在田间一隅,问人问事、刨根究底;我们永远保持着奔跑的姿态,不畏狂风、无惧暴雨,记录伟大,也书写平凡。

新闻永远在路上,我们永远在路上,初心不改、使命不怠。

我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抒怀。

我们将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响亮,把宿迁故事讲得更精彩!

今天,是11月8日,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是属于新闻人的节日。在这个承载光荣与梦想的节日里,听宿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讲述新闻初心,表达他们对新闻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图片

永远保持倾听的姿势

图片

宿迁日报社民生新闻部记者

顾园园

如何做好一名民生记者?这个问题,从业15年的我曾被很多人问过,其实我自己也时常思考它的答案,从成为记者的第一天起、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采访时、在收获荣誉获得肯定时……

在我的电脑里有很多新闻采访现场的照片,这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我自己拍摄的新闻现场或是采访对象的画面。有一张拍摄于8年前的照片被保存至今,其中的主人公有采访对象,还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位记者。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5年夏天,地点是泗洪县车门乡的抗战老兵曹瑞宝家。当时我和同事杨群在采访老兵,同去的还有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频道的两位记者。采访对象曹瑞宝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掉了右手和右眼的老兵,他铿锵有力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听他回忆自己的青春,回忆那段烽火岁月,而杨群则单膝跪地拍照。这时,中央电视台的两位记者把镜头对准了我们,也就有了这张难得的工作现场照片。

这张照片之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因为照片中作为新闻人的我们,在采访时的姿势,身体前倾、双眼注视着采访对象。8年来我们采访了200多位抗战老兵,每一次的采访都在2个小时左右,为了记录好、还原好每一个老兵的故事,我们始终保持着这个倾听的姿势,哪怕采访结束时腿麻了,脖子僵了。

其实,不仅是在采访老兵时如此,在每一个民生新闻现场我们都是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和同事冲锋在一线,走近援鄂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参与直播“英雄归来”的热烈场面。在记录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我和同事奔波在乡村道路上,头顶烈日,身披星光,在田间地头和农户聊新农居的舒适整洁、算一年下来丰足的收入,还有浸润在文明乡风里的生活点滴,写就了《小康宿记》系列报道,讲述了宿迁的小康模样……每一个民生新闻现场都有我们倾注全力的身影。

又到了记者节,忙碌依然是我和众多新闻同行不变的节日主题,只是心中有了更多身为新闻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不管时代如何改变,传播方式走向何处,成为一名新闻人的初心不会改变,我要永远保持倾听的姿势,做一名合格的民生记者。

图片

初 心 永 续

图片

宿迁日报社时政新闻部记者

武 蕾

2014年,怀揣对新闻记者这份职业的执着热爱,我通过考试,从一名基层大学生村官成为新闻记者。

“一头汗、两腿泥”,3年民生新闻记者生涯,我深入城市街道、乡村田野,和社区人员、基层工作者打成一片,学会眼明手快抓“活鱼”。

犹记得,当接到沭阳县一位乡镇民政协理员打来的求助电话,得知一个贫困家庭9人聋哑,其中一人不幸烧伤却因续不上医疗费只能回家休养后,我的心像被揪着一样,立刻前往采访,第一时间书写稿件《聋哑女烧成重伤 贫困家庭无力支撑》。随后,一份份接踵而至的小爱凝聚成了社会大爱,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雪中送炭。

2017年,我做起时政新闻记者。参加一场会议,会议开完了,欧博官网调研结束了,对于时政新闻记者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顾不上吃饭、熬夜加班,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守好“零差错、零失误”底线,遵守“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能多”的写稿要求。

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郭超人曾说过:“记者要有两条铁腿”,因为“如果只相信材料、报告,不迈开自己的双腿到最基层的地方,就不可能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素材。”

2020年,宿迁帮扶救助改革迈出为全省探路步伐,在参与市领导出席的动员会议报道后,我用3个月跟踪采访,从政策制定、基层操作落实、群众切身感受,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第一时间书写《宿迁常态化帮扶救助机制先试先行救急救难》稿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发出宿迁好声音,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在一次市政协协商会上,市医保局负责人简要介绍了2021年宿迁医保为民减负创新举措,我觉得很有新闻价值,于是我进医院采访病人、医生,把惠及民生福祉的好新闻采上来,书写《用大数据靶向治疗“大处方、多检查” 宿迁DIP改革为群众“减负”8000万元》稿件,以有力有效的宣传推动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此篇新闻作品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

图片

我们的故事

图片

宿迁日报社新媒体编辑部编辑

张媛媛

还记得17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第一次迈入宿迁日报社大门的我,仰望着办公室门牌上“记者部”几个大字,心生敬畏。

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目睹并学习身边的同事如何做一名记者:有人在一个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与时间赛跑”;有人在一次次暴风骤雨的采访中冲在“最危险的地方”;有人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无畏逆行……

从2015年开始,我的同事顾园园、杨群、裴凌曼、仲文路等人开始对宿迁籍抗战老兵为了国家和人民前赴后继、不畏生死的英勇事迹进行“抢救性”报道。7年,3万多公里,寻访了200多位抗战老兵、老党员,刊发200多个版面、100多篇融创产品……他们的足迹踏遍宿迁大地,他们的初心是记录下更多老党员、老兵的故事,拍摄更多的影像资料,让年轻一辈能更多地感受这些老英雄身上“信仰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记者不仅仅是一份令人尊重的职业,更是一份光荣的使命。

今年4月,宿迁中心城区因疫情实施静态管理。在全民居家隔离状态下,我的同事们却完成了一次次勇敢的“逆行”:他们拍下守护小村的村干部、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他们把镜头对准24小时核酸检测实验室;他们凌晨守候在封控区,只为真实记录下那些默默守护这座城市的平凡面孔。

去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人曾问我,为什么入党?我想正是身边这群优秀的党员记者,在用他们敬业的精神和永不止步的热情鼓舞着我,推动着我立志成为一名像他们一样的党员记者。

进入新闻行业17年,做过记者,也做过编辑,做过传统纸媒,也做过新媒体。如今,我带领团队运维宿迁发布微信公众号、宿迁之声微博。一年365天全年无休、手机24小时在线、随时审稿发稿……选择这份“坚守”,意味着要承担工作家庭双重压力,也代表了我作为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我们是新闻人!我们永远在路上!

图片

心中有梦想 镜头有力量

图片

宿迁日报社视觉新闻部记者

时晓凯

在宿迁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了,我也从最初的驻站采编人员成长为一名摄影记者。

2012年,我在宿迁经开区记者站开始从事文字工作,但由于记者站的工作事无巨细,要求每一名驻站记者都要有“几把刷子”,文字、编辑、摄影、排版都要一肩挑,这也为我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打下了一定基础。在日常的采访中,摄影也成了我必修的一门“功课”。

2020年,我成为视觉新闻部一名摄影“新兵”。进入摄影部后,部门给我的采访机会非常多。既有突发事件,也有自选专题,更重要的是让我参与了许多重大、重要采访活动,让我很快进入角色。经部门领导和前辈两年多“手把手”的教学,让我快速成长为可以胜任各类活动的摄影记者。王甫君和柏志勇两位部门领导,经常会把我叫到身边,看他们拍摄的图片,并把我的图片拿出来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缺点和需要继续提升的地方。部门里的老大哥杨群、肖伟伟,外出采访也常会带上我。在“老”带“新”的接力棒中,我的镜头“语言”越来越好,摄影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2021年,我拍摄的《离别前的团圆饭》以及和部门同事杨群、陈少帅合作拍摄的《藏在农房里五十多年的“党史”》《向着心中的光》分别获2021年江苏省好新闻三等奖、2021年江苏省优秀新闻摄影铜奖和2021年度赵超构新闻奖铜奖。同时,2022年5月初,在报社党委和部门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有幸成为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摄影记者。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想说,时代在进行着一场场变迁,作为摄影记者,我们虽然被时间裹挟着前行,但要直面它、记录它,这大概就是身为摄影记者的使命。而我也将一直坚持初心,保持着对新闻报道摄影的热情。每次采访必将认真对待,不管是日常小事还是重大题材,不管是配图还是摄影报道,我都会尽力拍好每一张照片。我相信照片会一直存在,因为我的心中有梦想,镜头也会更加有力量。

图片

我把青春献给你

图片

宿迁日报社民生新闻部记者

仲文路

今年恰好是我入行的第10年,对于我来说,这10年好似一眨眼的功夫……但也就是这一眨眼的功夫,让我将最美好、最真挚的青春献给了我最挚爱的事业。

这些年来,我曾多次参与报社策划组织的重大选题活动报道,也曾在2016年里约残奥会期间和2021年东京残奥会期间多次采写过残奥冠军荣静、胡道亮等人……也曾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城市的大街小巷,陆陆续续地挖掘一些人和物的故事,不但让我快速成长起来,也让我获得了诸多奖项:江苏新闻奖、江苏省好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等。但是,最让我难忘的便是在“小康宿记”系列报道中的一次夜访。

2020年10月14日的夜晚,我与部门4位记者一起前往沭阳县扎下镇采访。在一个名为豆芽庄的地方听村民们讲述豆芽的制作、销售。为了更深入挖掘豆芽庄群众勤劳致富的故事,我们约好:在凌晨他们装豆芽的时候再来采访。

深夜2时许,我们来到农户耿立红家,我们帮着他们一起捞豆芽、装豆芽,整个过程一一体验了一遍,接下来就是去农贸市场卖豆芽。由于路不好走,我们便提前将车开到一条路上等她。可迟迟等不到耿立红,正当我们焦急不已时,另一位来自豆芽庄的农民告诉我们:“耿立红的车灯坏了,看不清路,得慢慢开。”得到安全的答案之后,我们又等了一会,终于看到了那辆在黑夜中缓慢前行的蓝色电动三轮车。

“你在前面走,我开着车灯给你照明。”我打开车窗冲她大声喊。后来,在那条通往农贸市场的路上,我打开远光灯缓慢地行驶在她的后面……那时风动,彼时心动。这一幕,在我的脑海里就像烙印一般。我从不认为自己的存在能为这个社会带来多少贡献,但记者这个职业却让我的存在有了价值。

我们相信,也会告诉每一位读者——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时代,用文字告白这人间,这就是记者的专属浪漫。

图片

在海边走路

图片

宿迁日报社时政新闻部记者

马凌峰

记者节是个承载着记者职业光荣与梦想的节日。很高兴能够迎来我的第二个记者节。

两年前的我,刚离开大学校门,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步入宿迁日报社的大门。两年多的工作经历,不乏艰辛,更不乏幸福。我很庆幸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选择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也愿意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两年来,从与采访对象沟通时的拘谨,到在一次次家长里短中找准采访信息;从简单的新闻报道无从下手,到深度报道中寻找延伸亮点……在记者岗位上,我逐渐懂得,作为年轻记者,更应勤奋踏实、主动作为,只要肯攀登,无高不可达。

对于我来说,刚进入报社时,不是科班出身,如何快速成长?年龄小阅历浅,如何独当一面?但是,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工作期间,我学会了“常学常问”,深挖身边“师资富矿”,向领导、前辈、同事多学多问,“厚脸”成为我的常态;学会“常跑常写”,主动向领导“请缨”,既着重练好基本功,跑好新闻报道活动,还主动围绕“奋战四季度”“疫情防控”等重大节点、事件采写头版重点系列报道……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实战积累让我得到快速成长。但是我知道,做新闻工作就像在海边走路,浪花会不断把你的脚印抹平,想要留下点什么,就得不停地走下去。我也愈加珍惜手中的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怀揣梦想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于我们而言,宿迁日报社已经给我们年轻记者搭好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台既搭好,青年记者更要大胆唱戏。为此,我们更应忠于职守,牢固树立服务大局、关注发展的新闻意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勇向前,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讲好西楚大地上的精彩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宿迁的强劲脉动。

图片

接过前辈的“火把”

图片

宿迁日报社时政新闻部见习记者

刘海

进入报社的当天,我被分到了时政新闻部,走进办公室只有寥寥数人,有的在打电话,有的敲着键盘,看到这番景象,心中焦虑稍减一些,当时觉得也是一份“美差”,直到后来我连跑了七天的活动,才知道不是同事们不想坐办公室,而是我们的工作性质不允许我们一直坐在办公室。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我收获良多。

带我的老师,是部门的资深记者张立婷,也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6月份的一篇报道里,我将材料中的“淮南战役”如实地写到新闻稿里,她看到后不断询问我是否能够确定,我也反复查看材料,确定无疑,在她的要求下我再次联系活动单位进行确认,果不其然,材料出了错,应为“淮海战役”,这是在宿迁进行的战役,而“淮南战役”则发生在安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她的指导下,我不仅学会如何去写一篇报道,更学会严谨慎重、保持质疑的工作态度,这是受益终生的收获。

作为新闻报道一线的新兵,常羡慕前辈笔下字字珠玑、言之凿凿。我常观察部门的“笔杆子”高云龙,他喜买书读书,所读之书,范围极广,这也正是他常能写出“铿锵雄文”的秘密所在。因而我也开始买书读书,下苦功夫。行文有如驭舟,一招一式虽是巧力为之,却暗藏苦功,要想笔头见真章,还需功夫下在纸外。

进入报社已五月有余,我之所学,受益于多人。部门主任王晨常能一语点拨我的写作思路,副主任张云勤恳敬业,老记者身上有用阅历堆砌起的智慧,他们所传授的点滴,我受用无穷。

青年记者的成长之路应当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踏出每一步,是青年记者对老记者手中“火把”的传承、是对“四力”要求的践行、也是对党媒使命的担当。

成长的每一步都在消耗我们的能量,或是时间、或是心力、或是体能,但成长又会赋予我们新的能量,为我们的人生续航。进入报社后经过最初的迷茫与焦虑,到现在有所收获,我清楚记者该做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去做好。我的新闻之路在每段历程的节点上都会开启新的征程,通过成长,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12-22 23:12 最后登录:2024-12-22 23:12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