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一词,欧博abg中国古籍无之。蒋观云于 1903 年在《新民丛报》发表了《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首次使用这一术语。“‘神话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我国神话学界在20 世纪 80 年代曾就神话的定义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然至今繁杂纷歧,尚难统一。 基于狭义神话观的神话定义依然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同时也是神话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我国学者关于神话的定义主要是受到马克思对神话的论述和西方人类学派神话理论的启发和影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认为: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目前通行的中国文学史大多数都是以此定义神话的。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欧博官网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孙立,师飚编著的《先秦两汉文学史》等等。 中国神话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神话学论著。据《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对 1882 年至 1998 年中日学者关于中国神话研究成果的统计,“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神话研究的专著、论文及相关著述(包括翻译其他国家学者的著作)的中日文本‘目录总汇’。共 11490 条,其中,中文 10443 条,日文 1047 条。”而在之后的20 余年间,又有大批学者在此领域辛勤耕耘。 虽然尚无准确统计,相信数量然相当庞大。这其中关于神话的概念虽是众多纷杂,但多数仍是狭义的神话定义。在辞书和教科书中,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编纂的《辞海》对神话的定义、刘魁立所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的“神话及神话学”条目、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和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中对神话的定义也都是基于狭义神话观的神话定义。 这些定义,全面或片面地涉及到了神话的几个特性:原始性、想象性、叙事性、集体性、宗教性、综合性以及人格化等。认为神话是人类原始蒙昧时代的产物,属于集体的无意识创作。原人把超出人力之上的自然和生活现象幻想成人格化的神之神力所致,这种解释性的叙述,谓之神话。其起源与原始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念、心理和认识。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