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河南省 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到底从哪来,这个问题纠缠了科学家好多年。过去大家总觉得他们是从西伯利亚跨过白令陆桥过来的,那时候冰期让海平面低,陆地连着。但最近几年,基因研究翻出了新证据,直接指向中国北方沿海地区。 2023年,美国细胞报告杂志上发了篇论文,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DNA分析,确认了两次大迁徙事件,最早的一波发生在2.6万年前,正好是末次冰期高峰。那时候的人从中国北方沿海出发,沿着太平洋岸边,一路往北美去。 这比之前估计的早了上万年,彻底改写了美洲人起源的教科书内容。印第安人长得有点像黄种人,这下子就好解释了,他们的根在东亚,尤其是中国这片土地上。 于春李是分子人类学家,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干活。他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本科在云南大学生物系念的书,后来读博,专攻线粒体DNA序列。2000年代初,他就开始参与东亚人群遗传项目,采集样本,分析数据。 2005年,他正式进研究所,搞古代DNA提取,那时候技术还不成熟,他和团队反复实验,优化方法。2010年后,他领头跨国合作,去北方沿海挖遗址,收集古骨骼。2017年,他专注M单倍群的研究,帮着构建迁徙模型。 2023年,他主导那篇细胞报告论文,分析了216个当代样本和39个古代样本,确认D4h支系从中国北方辐射出去。他还拿了国家基金,指导学生,推动遗传学和考古结合。于春李的贡献在于把零散数据连成线,证明迁徙路径。 孔庆鹏是进化遗传学家,也在同一个研究所。他生于70年代,复旦大学遗传专业毕业,1998年拿学士,之后读研,钻研线粒体变异。2003年博士毕业,进研究所。2005年起,他领国家项目,分析亚洲和美洲基因联系。 2010年代,他发了好几篇论文,讨论线粒体在迁徙中的作用。2015年,他去云南考察洞穴遗址,采集样本。2020年,他作为资深作者,帮着完善两次迁徙波的证据,确认北方沿海人群扩散。孔庆鹏的工作重点是变异位点分析,帮着锁定时间节点。 展开全文
季学平是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研究员。他生于6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1985年起在西南挖遗址。1989年,他带队在红鹿洞发掘,找到孟子人头骨,那是个大突破。 1990年代,他继续调查洞穴,测量化石形态。2005年,他和国际团队合作,搞X光扫描。2010年后,他推DNA提取,运样本到实验室。2018年,他分析孟子人头骨,帮着比对特征。 2022年,他的成果上了当代生物学期刊,显示孟子人和美洲原住民有遗传联系。他还主持新项目,培训年轻人。季学平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实物基础,没有那些化石,基因研究就没着落。这些人合作紧密,结合遗传和考古,推翻了老观点。 线粒体DNA是母系遗传的,能追溯远古血统。团队追踪D4h支系,这个支系在美洲原住民里常见,但根在东亚。分析显示,最早迁徙在2.6万到1.95万年前,那时候冰期让白令陆桥暴露,人群从中国北方沿海起步。 北方沿海包括辽宁、山东一带,那里古人靠捕鱼狩猎过活。第二次迁徙在1.28万到1.15万年前,年轻干冷期前后,又一波人过去。 DNA样本来自全球,古代的包括中国北方古骨,现代的有印第安部落。比对后,发现变异模式匹配,证明迁徙路径沿太平洋海岸,避免内陆冰川。 云南孟子人化石是另一个证据,1.4万年前的头骨,基因组序列显示和美洲祖先共享变异。孟子人生活在红鹿洞,属于东亚人群,但有直接贡献到美洲支系。这说明迁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多波扩散。 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头发黑直,眼睛深,这和东亚特征一致。研究还排除了其他来源,比如欧洲或非洲起源的假设。美洲大陆最早被亚洲人占据,准确说是东亚古人。很多印第安部落口传历史也提祖先从东方来,这和DNA证据对得上。 印第安人祖先小规模社群生活,几户人家凑一起,分享资源。公元前4000年左右,他们开始种玉米、豆子、南瓜,这些作物养活更大群体。 环境多样,从沙漠到森林,他们适应力强。狩猎用弓箭陷阱,捕鱼靠网兜。艺术有陶器编织,宗教有独特仪式。这些传统影响了美洲历史,后来的欧洲移民也受冲击。今天,印第安后代还保持文化。 2023年后,这项研究引发全球讨论,更多团队加入验证。于春李继续扩展亚洲扩散项目,发新论文,分析日本样本比对。孔庆鹏指导国际合作,探讨更多遗传联系,组织会议分享数据。季学平主持新发掘,分析额外化石,推动起源理解。 2024年,有新基金支持,升级设备。研究扩展到丝路基因混合,确认东亚贡献。美洲社群发展农业后,建村落,贸易工具。文化传播到南美,形成复杂社会。 现代印第安人维护传统,举办活动传承语言。欧洲接触后,文化融合但核心保留。这些发现帮着解释人类扩散,影响教科书。科学家们还在干活,这个定论不是终点,未来可能有新发现。今天,DNA测试帮印第安人溯源,增强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