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博和田地区发现了一些于阗语文书,被收藏在一些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其中“思略租赁桑树契约”这件从洛浦县热瓦克佛寺北采集的唐代于阗文纸文书,如今收藏在和田地区博物馆。 和田地区博物馆收藏的于阗文“思略租赁桑树契约”文书。图片由张化杰提供 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化杰介绍,这件文书内容是租赁契约。虽然距今已有1200年,年代久远,但所用纸张保存完好,是用典型的草体字书写的,墨迹清晰。如此完整的于阗语文书,在迄今和田周边出土的文献中甚为少见,属于新疆考古发现的珍品之一。 约公元3世纪,中原地区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于阗地区。唐至五代,于阗丝织业发展迅速,呈现“开于阗,绵绫家家总满”的繁荣局面。但一直以来,人们始终未能在存世的于阗语文献中找到“桑”字。直到北京大学古文字研究学者段晴对“思略租赁桑树契约”文书准确释读,欧博娱乐才让一个困惑了于阗语界几十年的问题得以破解。 于阗语是西域于阗使用的官方语言,文字与当地流行的佛教梵语所用文字相同。于阗语大概从5世纪开始行用,一直沿用到11世纪初。19世纪末叶以来,和田地区发现过大量于阗语的典籍和文书,大多数收集品都流散到俄罗斯、英国、瑞典和日本等国。 经段晴解读,这件契约文书是杰谢萨波思略向当地工匠汉卡租赁桑树的契约,租期1年,租金是絺䌷(丝织品)3匹。 约公元3世纪,中原地区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传入于阗地区,于阗人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于阗本地特有的丝织品称为絺䌷,是于阗百姓贸易的货币和商品,也是主要的税物和贡品。该租赁桑树的契约反映了当时和田地区植桑养蚕业的繁荣,是于阗基层生活的生动写照。 据专家考证,展出的这件文书的年代在785-790之间,杰谢是六城州下辖的一个乡。契约中提到的思略是杰谢人,活跃于8世纪下半叶于阗王尉迟曜在任期间,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的许多于阗文书都与他有关,或者属于他。根据于阗语文书得知,思略为杰谢乡的富豪和乡绅,他自781年起担任杰谢乡头,785之后担任高一级的职位杰谢萨波。其主要职责是向杰谢百姓征收税和派役,征税的种类包括粮食、人头税,还包括羊皮、马料、驼畜、兔子、芝麻等,其中一大部分是交给镇守军的。 思略不仅是政府官员,也经常从事一些金额较大的生意,他曾多次向他人租赁桑树,每次租期一年,家中应是长期经营桑蚕业。思略还两次向其他百姓购买田地,有时也雇佣他人,可见家业很大。思略懂汉语,在他与镇守军甚至杰谢百姓交往的文书当中,许多地方用到汉语。 过去,对于阗文的译文中,“桑”字曾被误译作读为“牛角瓜”,导致释读“思略租赁桑树契约”文书时,上下文逻辑不通。“段晴教授在解读这件契约过程中,通过对比收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两件内容相似的契约,终于确定这个字是‘桑’,不是‘牛角瓜’,这样就读通了文书。”张化杰说,这一件和其他于阗语文书证明了,古代于阗是桑树成荫的富庶之地,是“丝绸之乡”。(记者 贾春霞)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