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区新建了智能充电桩,欧博官网手机扫码就能‘满电回家’。”日前,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新赣南路社区,居民刘大姐指着车棚里闪烁运行的充电设施,笑意盈盈,连连点赞。这个由22个老旧小区整合而成的“大社区”中,新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正是赣州市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生动缩影。 自2024年国务院部署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来,赣州市以精细化治理织密安全防护网,用浸润式引导培育应急意识。从街头巷尾的设施升级到千家万户的意识升级,这座城市正一步步勾勒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鲜活图景,让安全底色在民生温度中愈发厚重。 充电桩进公园:小端口解决大民生 “在市民公园遛弯时顺便充电,每度电比家里还便宜两毛钱。”在南康区金赣西大道,王师傅熟练地扫描充电桩二维码。 为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近年来,赣州市推广“满电回家”行动,为具备建设条件的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新增充电端口,满足了一大批上班通勤、户外作业及日常出行市民的充电需求。同时,推行“价费分离”政策,电费与服务费分别标示计价,欧博服务费由运营商明码标价。目前,全市所有充电运营商均已实现价格公示。 赣州市章贡区一老旧小区改造后增设的户外电动自行车充电棚。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不足这一民生痛点,赣州市精准施策、打出组合拳:不仅将充电设施纳入“旧改必改项”清单,更创新采用“社会资本投资+国有平台兜底”的模式,在3515个小区新建充电端口40.6万个;同时在公共场所“见缝插针”新增3.688万个充电端口,全方位满足居民户外充电需求。 近年来,赣州市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率显著提升,“飞线充电”投诉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全市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41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8.1%,安全防线越织越密。 应急管理员的“百宝箱”:小岗位守护大平安 “您看这应急包,里面有强光手电、逃生绳,还有能撑起2吨重量的液压顶杆。”在信丰县大塘埠镇的应急器材仓库内,应急管理员手指着货架上的应急包,熟稔地向记者介绍。 这位由村级安全员转型而来的专职应急管理员,每日穿梭于辖区的地质灾害点巡查,应急管理包不仅是他形影不离的 “战友”,更是赣州市所有村级应急管理员的标配,是守护一方平安的“百宝箱”。 信丰县大塘埠镇应急管理员在应急器材仓库内整理应急装备。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记者关注到,赣州在全省首创“乡聘、村用、县管”机制,专职应急管理员月薪不低于1610元,力争达村定补干部标准。优秀者可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村集体可予以物质奖励。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6名专职应急管理员转为村“两委”干部。 “过去‘九龙治水’责任模糊,如今我们实现了一张网格管到底,彻底理顺了应急管理机制。”赣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梅旭军介绍,赣州市创新性设立村级应急管理员,既可专职担任,也可由村干部兼任,实行“乡聘、村用、县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群体同步转为兼职应急管理员,由此构建起一张覆盖全面的专兼职应急管理队伍网格体系。在此基础上,全市还实现了政府专职消防队乡镇全覆盖,为基层应急处置筑牢了坚实防线。 主题影院新体验:小创意传播大知识 记者走进赣县区应急管理(安全文化)主题影院时,8岁的乐乐正戴着VR设备,兴奋地向身旁的家长展示刚体验完的高空坠落防护场景。这座嵌入影院里的应急科普基地,巧妙设置了“模拟撞击、心肺复苏、安全标识翻翻乐”等互动体验项目。 2024年以来,赣州市大力推进安全文化主题场所建设,在产业园区、影院、公园、景区、广场等人员密集且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进出口、休息区、观展区等区域,因地制宜打造各类安全文化主题空间。赣县区应急管理局局长杨政霖介绍,这些主题区域坚持“科普+娱乐”“光影+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综合运用海报、展板、动漫、微视频、宣传画等多元形式,目的是让群众在行走、观赏、思考、品味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浓厚的安全氛围,让安全宣传真正实现“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记得住”。 目前,仅在影院场景中,就已有10万观影人次在候场的碎片时间里,轻松掌握了灭火器使用“提拔握压”口诀等实用性安全知识,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落地生根。 在赣州市赣县区安全文化主题影院内,救援队志愿者正在指导市民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 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小阵地、大安全。赣州正用一个个“小切口”实践,编织着基层应急管理的“大网格”。正如江西省应急管理厅调研组的评价:“赣州的安全治理,看得见烟火气,摸得着创新脉动。” |